別把國寶文物 搞成“走穴明星”
近日,歷時4年巡游了全國22個城市的秦始皇兵馬俑全國巡展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落下了帷幕。據了解,這些兵馬俑不但在國內各地頻頻露臉,而且還不顧“體弱”路遙,遠赴重洋展覽。一些文博界人士憂心地指出,時下,文物異地展覽過熱,許多像兵馬俑一樣的國寶級文物如同一個個“走穴明星”,對文物的保護埋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據了解,兵馬俑在前往哈爾濱展覽過程中,從蘇州途經上海,行程3180公里,先“坐”汽車再“坐”火車來到哈爾濱。而兵馬俑進入哈爾濱的時間,正是滴水成冰、最低氣溫達到攝氏零下30度的酷寒季節。主辦方為了造勢,在哈爾濱某大型商場進行預展,讓兵馬俑在賣場站了一天。 而到了最后一站的包頭市,市民對兵馬俑展覽反應平平。從2005年11月25日到今年1月8日,此展覽僅迎來了3萬多名觀眾,而且多半觀眾是憑贈票入場的,遠遠低于主辦方所預計的16萬人次。市民緣何不待見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包頭市一位歷史學者的說法道出了部分市民的心聲。他說,我要看,就去西安,而不是在包頭看到它——這些埋藏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兵馬俑,就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者,本身就面臨著許多諸如風化、霉菌等還沒有有效解決的保護難題,已經不起長途跋涉和顛簸,需要精心的保護和休養。 近年來,我國一些博物館為增加收入,與一些商業公司合作,讓一些國寶級文物漂洋過海,奔赴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進行巡展。一些文物展出的風險系數和取得的效果不成正比。據一位文博工作者介紹,近年來,文物在異地展覽過程中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害現象被公開披露的不算多,但僅有的幾次都是損失慘重。比如,兵馬俑在法國展覽時,一個兵俑被人推倒,當場被摔得四分五裂,無法再復原。 文物異地展覽,在某種程度上向更多的民眾宣傳了文物,宣傳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則越來越成為一種商業行為。文物們如同“演員”一樣,被“包裝”后四處“走穴”。秦兵馬俑全國巡展的策展方北京某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要把兵馬俑巡展做成“為文物展覽闖出一個市場化運作的經典案例”。 縱觀大多文物異地展覽活動,不難看出其追逐商業利潤的影子。比如兵馬俑在包頭展覽期間,門票高達30元,超過了當地普通群眾的消費能力;而在哈爾濱則出現了讓孩子受教育,家長卻舍不得入場的現象。 內蒙古一位文博專家說,國家文物局對一些珍貴文物的異地展覽是有相應規定的,比如干尸不許外展,絲織品、泥塑、漆器等文物最好用精美照片。而且,文物展覽后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否則壽命極容易縮短。他認為,制作一些復制品、精品圖書、VCD、電視專題節目以及建立數字化博物館等,既能夠有效地保護珍貴文物,又能起到宣傳的作用。讓群眾了解歷史、走近歷史,不一定非要用實物來展現。而且文物只有在原地,才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和藝術的完整性。 |
同類文章排行
- 會心的體悟與思緒的漫游 關于寫生的對話
- 買家之“好” 與黃慎之“作”
- 中國文房四寶制筆藝術大師 邵家千
- 別把國寶文物 搞成“走穴明星”
- 傳統繪畫如何面對 城市這一對象題材
- 西湖的詩意棲居
- 情滿意溢是名師
- 做好人 畫好畫
- 費丹旭《紅樓故事圖》
- 中國雕像立希臘 圣哲神遇面春風